更新時間:2025-09-15 16:16:59點擊:
當一部沉寂多年的電影突然"詐尸式"復活,背后往往藏著令人玩味的商業算計。近期,2018年殺青卻遲遲未上映的萌寵電影《營救汪星人》,因主演成毅憑借《蓮花樓》等劇爆紅而突然活躍在社交平臺,這種生硬的"貼燒餅"式營銷不僅引發粉絲反感,更揭示了影視行業積壓片翻紅的畸形生態。
這部原名《營救汪星人》的電影,在豆瓣簡介中明確標注"30多個犬種主演"的動物題材定位。翻看其官方微博歷史記錄可見,2018-2021年間發布內容多為金毛、柯基等參演犬只的片場花絮,年更新量不足十條。然而自2022年9月起,賬號運營畫風突變:連續發布18條成毅六年前拍攝時的片場舊照,將電影混剪成"成毅個人角色合集",更將官微背景圖換成成毅單人劇照。最引發爭議的是,運營方開始生搬硬套《蓮花樓》熱梗,制作"李相夷的狗是否在營救名單"等強行聯動內容,完全背離了電影原本的萌寵喜劇定位。
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,該片原制作方星匯天姬影視曾因2018年IPO失敗導致資金鏈斷裂,多部已完成電影被迫雪藏。如今看到成毅商業價值飆升,新接盤方顯然想通過"明星帶貨"模式盤活這部庫存影片。某宣發公司總監匿名表示:"這種操作就像給過期罐頭貼新標簽,本質上是對觀眾和演員的雙重消費。"
《營救汪星人》的案例絕非孤例。記者梳理近五年影視市場發現,"養片待爆"已成行業潛規則,主要呈現三種典型操作模式:
首先是"考古式營銷"。某視頻平臺購片負責人透露,當演員爆紅后,與其相關的積壓項目會立即啟動"資料挖掘",將當年未采用的試妝照、NG鏡頭等作為"獨家物料"釋放。如某古裝劇在男主角因仙俠劇走紅后,連續七天發布其五年前拍攝時的武打訓練花絮,營造"努力人設"。
其次是"移花接木"的強行關聯。典型如某都市愛情片在女主演憑借家庭劇翻紅后,將原片名《剩女突圍》改為《她轉身遇到愛》,并重新剪輯預告片突出其感情戲份,實際成片中該角色戲份占比不足20%。
最惡劣的當屬"偷梁換柱"式的宣傳欺詐。2019年某網絡電影在男二號因選秀節目爆火后,連夜修改海報將其置于C位,上映后觀眾發現該演員總出場時間僅8分鐘。此類行為已涉嫌違反《反不正當競爭法》中關于虛假宣傳的相關規定。
面對《營救汪星人》的過度營銷,成毅工作室至今保持緘默的姿態引發諸多猜測。某藝人經紀公司法律顧問解釋:"多數積壓片的完整版權不在演員手中,根據《著作權法》第十五條,制片方有權在不歪曲作品前提下進行宣傳。"這也導致演員常陷入"被消費卻難維權"的困境。
更深層的問題在于影視金融化的行業弊病。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張燕指出,部分投資方將電影視為"期貨產品",拍攝階段就預留大量宣傳素材,專門等待主演走紅時炒作套現。"這種投機心態催生了大量為'押寶'而生的速成項目,反而擠占了優質內容的生存空間。"
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趙寧宇的調研數據顯示,我國影視庫中積壓超過三年的成片約占總產量的17%,其中多數存在制作缺陷或定位模糊問題。"指望主演突然爆紅來拯救爛片,就像期待中彩票解決財務危機,最終透支的是整個行業的信用體系。"
當市場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,如何建立更健康的作品評價機制值得深思。或許正如導演賈樟柯所言:"電影終究要靠自身質量說話,任何營銷魔術都變不出真正的觀眾口碑。"畢竟在信息透明的時代,觀眾們早已練就了辨別"掛羊頭賣狗肉"的火眼金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