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時間:2025-08-01 12:25:07點擊:
在音樂的浩瀚星河中,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,他用一生的執著與熱愛,奏響了一曲動人心弦的華章。他,就是馮順成,一位技藝超群的樂器修理師,一位備受幾十萬音樂粉絲追捧的民間器樂家。
馮順成,廣東人,從小被大家親切地稱為“小廣東”。如今,當你在百度、新浪等知名網站搜索“小廣東”時,會驚嘆地發現:央視、東方衛視和各地電視臺、報紙等,上百篇充滿傳奇色彩的報道如潮水般涌來,其視頻觀看流量高達1455萬人次!他技藝精湛,對音樂充滿熱愛,曾為那英、劉歡等知名歌手伴奏,參加過音樂老友聚會、當代藝術博物館雙年展,還受邀為上海戲劇學院師生講課。上海音樂家協會授予他“名譽會員”證書,有關部門還破例為他頒發了“演出證”和藝術培訓資質證書。他的故事被拍成微電影,樂器修理鋪也登上國外旅行雜志的推薦景點。去年,上海東方衛視對他進行了長達七個月的跟蹤拍攝,目前一個新的拍攝計劃又在悄然籌備。
馮順成出生于解放前夕,父親精通中外樂器,母親是資深票友,家中音樂氛圍濃厚。他從小喜歡拆東西,唱片機、收音機,甚至父親的樂器都被他“肢解”過。在摸索中,他漸漸掌握了其中的門道。中學時,他開始學習吉他,盡管被老師和同學視為“不務正業”,但他越是被阻撓,就越發渴望。他在百樂門偷師學藝,還組建了樂隊,到全國各地“走穴”。20世紀80年代末,馮順成前往澳大利亞深造,意識到自己在吉他演奏方面的局限后,轉而學習樂器修理專業。兩年后,他又前往美國舊金山繼續進修,后來還去了南非。這些海外經歷不僅拓寬了他的視野,更讓他接觸到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樂器修理技術和理念。他開始意識到,樂器修理不僅是一門技術,也是一種傳承。
1999年,馮順成回到上海,在肇周路80號開起了“小廣東樂器修理鋪”,一開就是20多年。2021年,肇周路舊改,他的小店暫時告別,但他很快在復興東路古玩茶城2樓重操舊業。如今,他又在靈石路嵐靈花鳥市場聚奇城開啟了新的篇章。他的修理鋪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,還吸引了眾多海外客戶,成為國際知名的音樂文化之地。
馮順成一生都在與音樂打交道,無論是演奏還是修理樂器,他都全身心投入。即使到了70多歲,他依然活躍在音樂領域,堅持修琴和演奏。他的樂器修理鋪里,頭頂的墻壁上密密麻麻地掛著各種樂器:吉他、小提琴、尤克里里、二胡、琵琶、熱瓦普……還有些是他個人收藏的樂器,每一件都承載著難以忘懷的記憶。
他對修琴工作極為認真,技藝堪稱一絕。在那間堆滿樂器的工作室里,他戴著老花鏡,指尖輕輕游走在二胡琴弦上,悠揚的樂聲緩緩流淌,仿佛山間清泉般純凈。泛黃的琴弦在他手中重新煥發生機,每一次撥動都像是在與樂器對話,喚醒沉睡的音符。他堅持“修舊如舊”,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尋找與樂器原本相同的老材料進行修復,只為還原其最初的聲音。他把一件件看似平凡的樂器修復工作做到了極致,完美詮釋了匠人匠心。正如他所說:“每一件樂器都有自己的故事,修好它們,就是延續文化的根脈。”這里不僅是一個樂器修理鋪,更是一個充滿故事和回憶的地方。多年來,他經手修理的樂器超過了一萬件,包括500年前流傳至今的古董月琴、第一代美國Gibson吉他、印度古琴等。這些樂器往往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情感價值。他的修復技藝不僅讓這些樂器恢復了原有的音色和外觀,更提升了它們的市場價值。
馮順成不僅技藝高超,還樂于助人。他經常幫助家境不好的音樂愛好者,尋覓可用的樂器送給他們。他曾為一位女孩修復了她外公留下的小提琴。這把小提琴對女孩來說意義非凡,而馮順成的修復不僅讓樂器恢復了音色,更讓女孩的情感得到了慰藉。他的小店不僅是樂器修理的場所,更是一個展示和傳承音樂文化的空間。
馮順成做公益高調,為人始終低調。當人們提及他多年來所榮獲的大小獎項時,他總一笑了之……令人肅然起敬。
作為老年人,馮順成積極融入社會生活,為社會帶來正能量。他帶著老年樂隊走進一所所學校,用悠揚的民樂為孩子們打開傳統文化的大門,讓民族音樂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。他組織老年樂隊,走進社區開展音樂公益活動。他還打算與《自我保健》雜志社合作,讓音樂療愈融入社區的康養與理療,用自己的方式讓老人共享美好晚年,成為老年人融入社會生活的楷模。他夢想開設一個“樂器博物館”,展示他多年來收集珍藏的近三千多種各類樂器,進一步推動音樂文化的傳播。他還想為年輕人籌建一個“音樂相親角”,為他們創造更多交流的機會。
馮順成的技藝和工作態度體現了工匠精神他不僅修復了樂器,也修復了人們的情感記憶。他在樂器修理領域的堅守,使得這門技藝得以延續。然而,面對樂器修理行業后繼無人、民間音樂傳承面臨諸多挑戰的現狀,他仍在努力尋找合適的學徒,以確保這門技藝不會失傳。但“修琴人”的苗子實在難找,需要同時滿足心靈手巧、懂音樂、會彈琴、能沉下心等條件。他的這種執著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“工匠精神”的生動體現。在當今社會,樂器修理后繼無人、民族文化傳承面臨困境的背景下,馮順成這種精神的重要性和稀缺性愈發凸顯。我們呼吁更多人關注和傳承這一技藝。
馮順成雖是平凡之人,但他的功績不可或缺。他的晚年,更是將這份匠心化為共享的智慧。他不僅修復樂器,更傳授技藝,讓年輕一代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。他不僅傳承了樂器修理技藝和民族音樂文化,還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價值實現提供了新的思路。他常說:“樂器是有靈性的,它們會說話。”這靈性,正是匠人精神的體現。每一次修復,都是他與樂器的深情對話,是技藝與情感的完美交融。展望未來,我們呼吁社會給予像馮順成這樣的民間匠人更多的理解與支持,鼓勵年輕人學習他們的“工匠精神”,共同守護和弘揚民族文化。馮順成的故事,如同一首悠揚的琴曲,在歲月的琴弦上流淌。讓平凡人的光芒照亮社會發展的道路,奏響永恒的樂章。(宋文祥)